此像頭戴五花冠,頭頂束山形高發髻,余發分搭于雙肩,大耳齊垂,耳下墜大耳珰,面形小巧圓潤,相容靜穆秀麗,五官刻畫細膩生動。胸部高挺,腰部收束,全身結構勻稱。上身飾項圈和長鏈,雙肩披大帔帛,下身著長裙,腰間束寶帶,手和足部飾有釧躅。僧裙和帔帛采取寫實手法表現,衣紋流暢自然,優美大方。結跏跌坐于雙層蓮花寶座上,雙手置臍下結定印,手心托長壽寶瓶。蓮座造型規范,上下邊緣各飾一周連珠紋,蓮花形制獨特,如盛開的花瓣一樣上下對稱,周匝環繞,極富裝飾性。整像造型大方,結構嚴謹,法相莊嚴,裝飾得體,工藝精細,是一尊十分難得的佛像藝術佳作。
此像風格非常奇特,第一眼感覺它具有后藏江孜地區造像遺風,因為其整體造型、全身裝飾和衣紋表現形式及手法等,與江孜白居寺殿堂中保存的明代早期彩塑非常一致,其風格似乎可與后藏聯系起來。但其軀體比較硬朗,衣紋線條不如白居寺造像柔和,花冠及全身裝飾等亦無白居寺造像柔美的氣韻,顯現出明顯的清代藝術氣息,而清代后藏地區主要流行扎什倫布寺的寫實造像風格,此像風格顯然與時代藝術風氣不符。于是又想到不丹風格,因為此像銅質、厚重的胎體和底座蓮花瓣形制等,與清代不丹金銅造像頗多一致。但據目前所見不丹金銅造像實物,其做工大多不甚精細,表面比較粗糙,因此歸為不丹風格也有些牽強和不妥。
無量壽佛
最后筆者想到了漠北蒙古風格。此像小巧秀美的面龐、刻畫精細的五官、五花瓣高高豎立的花冠樣式、嚴謹的軀體結構、花瓣狀的底座蓮花樣式等,在喀爾喀蒙古造像上比較常見。雖然帔帛和僧裙的樣式和表現手法與喀爾喀蒙古造像不同,而具有明代宮廷造像的遺風,但這一點不足為奇,因為喀爾喀蒙古造像并不是我們常見的一種固定的風格和樣式,它有多種不同的形式和變化,它對前朝和同一時期其他地方造像的模仿就是不同形式和變化的重要體現。
近些年,從一些造像實物就可以明顯看到喀爾喀蒙古造像對清代康熙宮廷造像、漠南蒙古造像的吸收和模仿;而事實上它吸收和模仿的時空范圍遠非如此,它同時也吸收和模仿了明代西藏風格和內地宮廷風格,筆者多年前在市場上也曾看到這樣的造像實物。
這尊造像的面相、花冠、軀體造型、蓮座形式等具有喀爾喀蒙古造像鮮明特點,而帔帛、僧裙的形式和手法明顯源于明代宮廷造像,正是喀爾喀蒙古造像吸收或模仿明代宮廷造像的一個重要實例,是喀爾喀蒙古造像風格的一種特殊的變化形式。因此筆者最終還是傾向于它的風格和產地為喀爾喀蒙古地區。